用岩彩艺术临摹敦煌壁画经典
  12月11日,“‘故道观色’丝路壁画摹写展”在温江区美术馆举行,不少敦煌壁画局部“以假乱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闪闪发光的岩石颗粒,雄浑厚重的色彩风格……这些参展作品,都采用了“岩彩画”的创作手法。这种主要由天然矿物颜料创作的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经过敦煌壁画的高峰和宋元以后的落寞,如今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作者。
   西魏·协侍菩萨。 伍恒洋 作
  材料超4000种创作耗时费力
  《西魏·协侍菩萨》《供养人》《供养伎乐》《敦煌壁画第九十八窟仕女》《敦煌壁画第220窟》……走进温江区美术馆展厅,一件件精美的岩彩画次第呈现在观众眼前,如同身处敦煌莫高窟的瑰丽世界。除了临摹,参展作品中也不乏《佛像》《千手观音》乃至《花鸟》等原创作品。
    敦煌壁画第九十八窟仕女。 李茂辉 作
    四川省美协岩彩画·壁画专业艺委会主任、四川尚瀚岩彩重彩画院院长尉志坚介绍了岩彩画创作的大体流程:“采用粗细不一的天然矿物颜料,普通绘画用纸很难承受,必须先将画纸裱在底板上,用颜料打底营造色彩空间,才能继续上色创作。”
    创作过程中的各种讲究,使得岩彩画的各种成本极高。此次展览尉志坚带来了两件原创的《玉兰》,宽、高都不到1米的作品,创作时间超过25天。“岩彩画都是纯手工完成,中间经常需要水分、黏稠剂干透才能继续下一步,特别耗时费力。”此外,品质较高的岩彩画颜料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例如蓝铜矿目前的市场价格就在每千克2300元左右。成本往往大大高于其他画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和艺术市场对岩彩画的接纳。
    当代岩彩画,除了天然矿物颜料及金银箔等传统材料,还发展出新岩仿石色、化学合成色、金属色等新材料,并利用加温、酸化、硫化等方法产生色变,常用材料已超过4000种。动植物胶的改进、新黏合剂的制成,以及厚涂画法等贯通运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岩彩画的艺术表现力。
    供养伎乐。 史靖飞 作
    东瀛“回流”古老画种待复兴
    岩彩画曾经是中国画的主流,中国画的别称“丹青”,就来自朱砂、石青两种天然矿物颜料。艺术家麦耀明介绍,我国的岩彩画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最负盛名的代表则要数敦煌壁画。宋元以后,随着“水墨画”“文人画”逐渐兴起并占据主流,岩彩画日渐式微成为“边缘画种”。
    反倒是日本艺术家从敦煌壁画、彩塑中得到启示并改革创新,逐渐发展出今天的日本“岩绘具”,还促成了岩彩画再次在中国国内兴起。麦耀明说,日本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20世纪曾出现过3次高潮。“最近的一次,就是以矿物颜料为媒材的现代日本重彩画技法在中国画坛的流播。”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日本筑波大学日本画专业的熊文韵,就借鉴日本岩彩画的“锤炼”手法,将藏族题材中的色彩层次和关系,压缩在极简的形式构成中。
    尉志坚的岩彩画创作,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以前主要画工笔、水墨,它们重在个人意趣的抒发,而且色彩表达也有局限性,很难创作大气象的‘殿堂之作’。”尉志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岩彩画研究生班学习,随后又到中国美术学院继续进修,开始转向岩彩画创作。
    2015年,尉志坚和几位长期创作岩彩画的朋友一道,发起成立了四川尚瀚岩彩重彩画院。他们参与了不少公共艺术项目,为成都文殊院等创作壁画。今年8月,他们还走进成都的小学课堂,带领老师们创作岩彩画,“希望能让更多人喜欢上岩彩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