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忌“大杂烩”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集聚文化创意人才之外,还要延揽文化创意产品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支懂营销、懂法规、了解市场的文化创意商人。这种集群模式才会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否则,充其量只能成为零星企业的集散地。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产业管理,即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主导产业的组织形式,并辅之以配套的园区运作模式。与创意产业园区的目标管理相对应,这就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管理。产业规划管理应当明确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园区产业定位的关键是要形成自身产业特色,定位的过程,实际上是战略性分析和竞争性分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是态势分析法 (SWOT),目的是找到园区建设在某一市场细分中的优劣势。定位的依据应当是地区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这就必然要有一个优势资源的分析过程,然后选择相对于其他地区难以比肩的优势,并辅之以一定产业基础的分类筛选,在此基础上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策略 (包括优惠政策设计)。园区定位切忌 “大杂烩”,因为它必然会引发重复建设和同业之间低水平复制。因此,对地区优势资源和产业情况的详细把握,是形成正确思路的前提。
二是市场需求预测。在主导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要采用宏观环境的指向性分析法(PEST),即依据国家的规划对未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科技相关的决策性影响为参照,从中寻找园区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诸如国家和上海市“十二五”期间对创意产业的规划,便是预测依据。园区规划者还要分析周边地区和城市的竞争态势,以及自身的优势和资源配置条件,去锁定市场需求群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然后确定投资规模和建设或改造的时序。这也是“以销定产”的一种营销模式。园区建设的大忌是盲目投资,或是攀比、主观臆断式地决定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我国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中,有近70%亏损,20%持平,只有10%盈利,其源盖出于需求预测和投资管理相背离。
三是关于运作模式。在政府主导型园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主创人”地位,其使命在完成了园区选址、征地 (或改变用地)、详规、前期投入和概念规划之后,主要任务将是建立运作机制,确定组织架构,委派政府代表,物色合作伙伴,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培育园区的有效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作机构原则上是服务中心,而主要不是管理中心,即便实施管理也应是依法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创意设计人所偏好的特定环境是能充分体现政府“少行政干预,多个性服务”的人性化宽松平台。
四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附加值的关键。龙头企业的入驻,其优势是有利于构建依附于它的产业链,将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片,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形成配套集群的具有专业化分工关系的产业群落。例如,这种产业链可以设计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以专业分工为“红线”。其过程管理的重心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集聚文化创意人才之外,还要延揽文化创意产品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支懂营销、懂法规、了解市场的文化创意商人。这种集群模式才会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否则,充其量只能成为零星企业的集散地。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集聚文化创意人才之外,还要延揽文化创意产品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支懂营销、懂法规、了解市场的文化创意商人。这种集群模式才会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否则,充其量只能成为零星企业的集散地。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是产业管理,即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及主导产业的组织形式,并辅之以配套的园区运作模式。与创意产业园区的目标管理相对应,这就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管理。产业规划管理应当明确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园区产业定位的关键是要形成自身产业特色,定位的过程,实际上是战略性分析和竞争性分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是态势分析法 (SWOT),目的是找到园区建设在某一市场细分中的优劣势。定位的依据应当是地区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这就必然要有一个优势资源的分析过程,然后选择相对于其他地区难以比肩的优势,并辅之以一定产业基础的分类筛选,在此基础上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策略 (包括优惠政策设计)。园区定位切忌 “大杂烩”,因为它必然会引发重复建设和同业之间低水平复制。因此,对地区优势资源和产业情况的详细把握,是形成正确思路的前提。
二是市场需求预测。在主导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要采用宏观环境的指向性分析法(PEST),即依据国家的规划对未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科技相关的决策性影响为参照,从中寻找园区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诸如国家和上海市“十二五”期间对创意产业的规划,便是预测依据。园区规划者还要分析周边地区和城市的竞争态势,以及自身的优势和资源配置条件,去锁定市场需求群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然后确定投资规模和建设或改造的时序。这也是“以销定产”的一种营销模式。园区建设的大忌是盲目投资,或是攀比、主观臆断式地决定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我国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中,有近70%亏损,20%持平,只有10%盈利,其源盖出于需求预测和投资管理相背离。
三是关于运作模式。在政府主导型园区建设中,地方政府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主创人”地位,其使命在完成了园区选址、征地 (或改变用地)、详规、前期投入和概念规划之后,主要任务将是建立运作机制,确定组织架构,委派政府代表,物色合作伙伴,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培育园区的有效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作机构原则上是服务中心,而主要不是管理中心,即便实施管理也应是依法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创意设计人所偏好的特定环境是能充分体现政府“少行政干预,多个性服务”的人性化宽松平台。
四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附加值的关键。龙头企业的入驻,其优势是有利于构建依附于它的产业链,将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片,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形成配套集群的具有专业化分工关系的产业群落。例如,这种产业链可以设计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以专业分工为“红线”。其过程管理的重心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除集聚文化创意人才之外,还要延揽文化创意产品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一支懂营销、懂法规、了解市场的文化创意商人。这种集群模式才会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否则,充其量只能成为零星企业的集散地。
五是强化政府对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判断,政府主要从以下方面强化对园区发展的支持:产业政策体系设计(主要是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和信贷政策),发展资金支撑体系设计(主要是产业预算、专项发展基金和投资组合),产业发展战略设计。例如韩国政府设定的战略是构筑三步发展框架:即法律、人才、资金和组织方面的基础准备阶段;开发外向型产品和拓宽海外市场阶段;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经营阶段。政府针对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需求,确定扶植重点。实际上,这里贯彻的正是政府应当实施的产业政策,其旨在通过对资源 (如法规性、政策性、资金性的)在不同产业之间配置过程的干预,来弥补和修正市场机制之缺陷,进而在资源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之中获取经济增长效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蹒跚起步,相关的产业政策应及时跟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