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人生》连载之二十一 冲破体制藩篱
94年工联成立之时,是一个挂靠在国营企业的三产公司。南振岐及所有的员工同公司的利益并不挂钩,很难激发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工联经过4年的商海拼搏,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上至领导者下至普通员工都为工联的发展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在最初的三年中,公司资本的积累速度是非常快的,呈现出一派快速滚动发展的气象,员工队伍也不断壮大,工联逐渐成为科技街、兰州市乃至于整个甘肃省知名的IT产品供应经销服务商。工联的发展已经使自己在一个新的平台上。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壮大,员工队伍的不断扩充,工联也出现了诸如管理松懈、员工积极性消退等问题。这让常怀忧患意识的南振岐,觉察到了危机的存在,更让他看到了工联在管理体制上的不合理。
分析现状南振岐发现,工联存在的这些问题,其症结主要在管理体制上。那么,怎样才能在工联的发展过程中避免这些问题,做到在规范中发展,怎样进行科学决策,怎样提高自我及公司员工对工作的敏觉感和细心程度。同时南振岐越加的认识到,只要在当时的工联体制下,工联公司的这些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于是,南振岐有了工联改制的想法,并且迫在眉睫。
当时的工联,全称为“兰州工联高新技术部”,只有一个股东,那就是电力公司。要改制,首先就要重新划股,于是在南振岐的带领下,公司成员重新入股组建一个新的股份制公司,并且将投资彻底清晰化,由于产权的明晰也带来了股东利益的一致,在动员员工入股的过程中,刚开始入股时多的有入股两三万,少的有两三千,电力公司的投资也被划为股份,而且依然是第一大股东。当时的工联总共有七八十号人,人人都入股,人人都是股东,言外之意,工联公司真正地成为跟员工利益紧密相关的“自己的公司”。这也为公司后来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注入了活力。
改制的过程相对较为顺利,97年底,南振岐依据《公司法》将兰州工联高新技术部改组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兰州工联高新技术责任有限公司,并成功注册。清晰的产权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7年以后,自然人股东又追加了资本,使集体股权比例相对减少,而后来又因为集体股股东单位领导更替,进行了股份转让,最终使得公司平稳地走到了以公司员工持股为主的自然人阶段。
工联的改制是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平稳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公司给股东以丰厚的回报。对员工的重视,对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的感激是南振岐一直坚持的行事风范。南振岐更加清楚工联现在的局面更是创立人用心血浇灌的结果,每次的变革,尽管会有激烈的交涉,但是南振岐都尽量把动荡降低到最小程度。因而工联的变革是在一个很和谐,很平稳的环境中进行的,并没有造成工联工作的受挫或是倒退。相反,却使得公司在每一次的变革中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的和谐状态正是南振岐所确定的工联发展的基石,这也是早期的工联人对公司发展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会得到外在力量的帮助,南振岐很感激那些对他的事业工作提供过帮助的人,他在回忆工联改制过程时,特意强调了他对于兰州电力工联公司的全体成员对于“婴幼儿期”的工联的爱抚及关怀。特别是工联前任董事长蒋嘉麟先生,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秉公办事、清正廉洁、讲究效益、关心企业、无私奉献、讲求正气的崇高个人情操和精神境界都对南振岐及整个工联的发展树立了榜样,而这也被南振岐纳入到了工联企业文化之中。但是改制之后的工联,企业性质已经完全的改变,下一步的发展中,很难再有电力修造厂的支持,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同情将没有任何的用处。工联的前途在一片大好声中,却又包含着诸多的未知,工联应该怎么样发展,自己应该怎么样发展,南振岐又一次的面临着抉择,南振岐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辞职下海。
|